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 - 幸福心理学 - “坏女人”也是一所学校

有人说,坏女人是味毒药,要我说,也不尽然,就看你怎么品了。毋庸置疑,是药三分毒,然而若用对了,还可能会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严格说来,世界上没有本质就坏的女人,就像没有一个男人天生就是窝囊废或白眼狼。只不过在后天环境里他们被父母和其它人改造成那样,这真的不能怪他们,他们也没办法,若不生出病态,便无法与家庭共存。

  一般来说,男人都会犯一个毛病:习惯于把自己最亲近的女人完美化。这项培训从他们小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所有儿子的眼中,妈妈就是天下最完美、圣洁、伟大和爱的代名词,当这些信息同女人挂钩时,"亲近的女人都应该是这样"这一观念感受在一个男孩儿的价值观中被塑造成功,从此,亲密(近)的女人都应该像观音菩萨,如果她不是,便是个坏女人,或讨厌的女人,孰不知,正因为你心中有一个"母亲的好",才会生出的种种不像母亲的"坏",如果这个好不在,那么也自然没有所谓的坏了。

  可在许多男人心目中,母亲与妻子都被定义为金光闪闪的形象,这里讲的不是具体的某位女性,而是泛化而论,换言之,只要女人与自己亲密,产生实质的家庭关系,那么她必须是观音,如果不是,大部分男人轻则焦虑、烦恼,重则逃离、排斥。

  在一些心理咨询的个案治疗中,发现男女之间总存在着一种"观音效应",男人希望自己的女人完美如母亲,女人也希望自己的男人完美如父亲。而如果他们的父母不那么完美,过去曾经打骂或苛责过他们,那么他们也会以此经验为标准,无形中创造出他们与配偶之间的冲突的关系。

  就一般情况而论,母亲打孩子的少,特别是对儿子,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母子为最大,因此才会有那句"母以子为贵"及"恋母情结"。观念延续至今,儿子们普遍在后天以母亲的标准寻找第二个母亲--妻子,这是根深蒂固的经验,除非出家,一般人根本无法改变。所以在个案治疗中,我发现许多男人习惯于和妻子讲道理,教她作人,实质上,他是在告诉对方:"你的所作所为应该学我的母亲,你应该比较完美,应该像母亲对我一样(或母亲对父亲一样)。"就算他们早年没有太多母子经验,也会把在成长近程中听来的、学来的,或是感受来的类似母亲的形象定格为亲近女人的样子,比如姨妈、姑姑、外婆、奶奶、姐姐、邻居家的阿姨、老师……,或者把从书中看到的古代圣贤们的母亲,以及别人家的母亲等当作自己的择偶原则。

例如在昨天的《现场》节目中,那个男人总在跟妻子说:"要不是你成天总盯着我,总想说了算,你不知道我在外面打拼多不容易,你不仅不理解,还成天找事儿……"而这个女人当时虽然哑口无言,可从她的眼神儿中我看到了她在盘算,盘算什么?这个思维过程,她的男人是根本无法体会的,因此他们往日的这种沟通模式根本无济于事。

  等男人停顿片刻,女人突然翻开了旧帐,十几年前的事都不放过,一下子博得了场内所有人的同情,女人讲的时候,声泪俱下,一边还指着男人抱怨,那种场面真的是像在控诉血泪史--而这,就是女人的表达方式。她们不会像男人那样考虑某某事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或成本后果,她们只谈感受,她们更在乎过程,以及细节中留下的痕迹。为什么?因为她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留在家里,没有必要出门创业或彰显能力,不仅在影视和图书中会这样表达,而且在父母关系中也如是表演:父亲很忙,妈妈在家守候。由此上溯到古代,从原始社会的狩猎就不难看出,男人出门冒险,女人在家等候且照顾孩子。因此男人当然更在乎猎物(成果),女人更看重过程(感受)。

  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男女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上述那个男人对妻子的谈话,明明是在讲述狩猎的不易、风险及后果等,女人又怎么可能听得懂且支持他呢?而她的抱怨,只不过是在表达一种心愿:"我希望你多陪陪我,如果你无法与我分享感受,我就会感觉无助、孤独。"由此不难看出,她一定在童年时期缺乏这种父兄的关爱,因此希望老公代为承担与弥补。

  但她的老公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其实是在告诉妈妈自己受了多少委屈,希望妈妈能够理解、保护自己--诚然,母亲一定会理解并呵护儿子,可现场的这个女人不是他母亲,当然不可能太理会男人(老公)作为儿子的想法。

  这就是二人的误会,也是他们固有经验的对话与冲突,如果从表相上来看,一般人都会以自己的是非对错去判定,却不知,在判断的同时,他们也已经被自己的父母经验催眠了。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也来自他们的父母经验,及成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数据。要知道,这些都对,但都不是绝对,只是在你这里对,换到别人就会有所不同。

庄子说:人泡在水中就会生病,可泥鳅必须生活在泥潭里;人到树上就会害怕,而猴子在树上才觉得安全……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你再讨厌的人,也会有人喜欢他们,你再喜欢的人,也会有人讨厌他们。换到男女关系里,你的母亲是那个样子,你最爱你的母亲,可这个女人不是别人的母亲,在别人眼中,她就是走在路上的一个普通妇女,你看见别人的母亲,也像看见马路上一个买菜的妇女一样,可在她儿子的眼中,这位妇女就是他的观音菩萨。

  进一步,与你亲近的女人,你的女友或妻子,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是个一般人,她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可在你眼中,她的一切都有了标准和内容,特别是这些内容如果来自你过去的母子经验,与你亲近的女人就要为此负责。于是,她如果不完美(不像母亲),你就要想方设法地说服她、改造她,如果你的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回避她,因为她不像母亲,你不熟悉与"非母亲"的人一起生活,这种陌生感会让你没有安全感,感到"这不像个家",因此种种"不像家"的行为便会表现出来,逃走或外遇,加班或上网……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听上去不太雅的概念,叫"断奶"。这不仅指婴儿,更重要的,它是指一个男人在心理上与母亲告别,告别那种长期刻画的母子经验,据统计,中国男人的"心理断奶年龄"平均为51岁。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断不了母奶,也有的人很早就会与母亲告别。这当然是双方的,有的母亲不希望儿子断奶,因为她与老伴儿长期不和或长期守寡,需要儿子代替老伴儿陪伴自己。这种现象在都市特别普遍,因为都市生活的男女早年都忙于事业,许多男人迫于公事无心陪伴妻子,于是,他们的儿子便承担了陪伴母亲的责任,而女人又天生特别需要异性陪伴,这在她们的婴儿时期就已经注定了(无论她是母亲或妻子,她们的父亲也许因忙于战争或躲避政治运动而忽略对她们的关注,但在老公处也没有得到弥补)。

  因此,母亲再忙也需要安全感,特别是需要男人在身边,儿子便自然成为了她们的精神伴侣--长大后,这些儿子如果断了奶,那势必要落下个"不孝"或"不关心母亲"的罪名。再者说,长期与母亲厮守的经验也不大可能迫使他们感到"非断奶不可"。此时,若他与母亲之间有一个另外的女人(妻子)出现,便极有可能形成"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的状态,这就是婆媳不和。它的缘起,在于当年的历史背景。由于这种立场下的夫妻关系缺乏人性成分,因此在后天都会一一找回来,形成"人性的反扑",父母之间的人情债,必须由子女偿还。

  因此,新婚的男女,有几对是真正的"新人",年龄可能是新的,经验有新的吗?如果在旧有的模式下展开自己的生活,那么势必两种经验会闹出摩擦,这,就是家庭矛盾的主要根源!

  其实问题可以不那么复杂,不就是俩人嘛?如果他们没有任何父母及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验,肯定过得特别开心,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也像幼儿园的小孩子一样,婚姻在他们的经营下肯定是天堂。具体来说,男人不把妻子当作母亲,女人别把老公当父亲,双方都不要按照父母的标准要求对方,什么标准都没有,只是无条件接纳,甚至连接纳的心都没有。因为小孩子们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任何念头的,他们不会把当下称作开心或幸福,他们只是和自己的游戏在一起,仅此而已。夫妻具有这种心态,再加上个生育后代的责任,那么在教育子女时,也不会带着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只是根据当下环境的需要和自己的健康心态来操作--说来容易,但这的确是一种极难拿捏的状态。

这个状态就是《心经》所讲的"自在",真正的自在一点都不累,只要你把对方当作一个与你有关的普通人,一个跟走在大街上的人没什么区别的人,你自然对他/她就不会有太多要求,他/她的对与错肯定显得一点都不重要(你不会在乎街上的人犯错),那么你的想法就会少,只不过,在他/她需要你扮演角色的时候,你当下就要知道,他/她的旧有经验在发作,他/她需要一个父亲或母亲,或者需要一个儿子或女儿。那么,你扮演就是了,只要你顺着他/她的需要来,名义上还是夫妻,实质上你已经成功导演了你家的心理剧,而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

  道家讲无中生有,佛家讲真空妙有。一个无,一个空,落实在具体生活中,就是将过去的生存经验放下、清空,再生出的种种妙有,才真正是你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你自己的需要,而不再是旧有的经验产物。

夜深安静的时候再慢慢咀嚼:)
香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