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跃儿老师回答问题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惠谊
时间:
2012-1-18 22:39
标题:
李跃儿老师回答问题集
介绍:李跃儿,曾经是一位美术创造者,受《窗边的小豆豆》一书里头所提到的巴学园的启发,毅然投身幼儿教育事业,创建了国内的“巴学园”。以下是她回答家长们关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疑问,很多值得我们的唐宝宝家长借鉴。
1. 问:孩子如果总是要求买玩具,家长该怎么办?是满足他还是拒绝他?如果拒绝他了,他可能会很难受很委屈的哭半天,该怎么办?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的玩具,就回来和父母要,该怎么办?我总不能将所有小朋友的玩具都搬回自己家吧;讲道理也试过,但如果能奏效也只是暂时的,过一两天或者一小会儿,就又缠着你让你带他去买玩具,李老师,孩子这样的要求应该不算合理吧,可怎样让他意识到,进而放弃呢?当然我们也尝试满足他,带他去买他喜欢的玩具,但满足并不能持续几天;
另外,如果在幼儿园,孩子周围的小朋友中有些很强壮,很“霸道”(也许夸张了些),那么久而久之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是不是会产生一种压力?使得小孩子不敢尝试着和大孩子分享玩具,甚至因为惧怕而被迫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学着远离那些让他感到不安全的大孩子;这是孩子的成长呢还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的一种阻碍呢?如果不能很好的和小朋友相处,那孩子的情绪会不会受影响,产生厌学的情绪?真的这是我很在意的一件事情,因为有时孩子在家哭闹,并因为要去买玩具而放弃去幼儿园,我真的不知道是玩具的吸引力太巨大了,还是孩子有些害怕上幼儿园了?
不过我还没有去幼儿园参观过,想着最近和老师联系一下,休一天假,看看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快乐吗?和小朋友相处和谐吗?
答:您好,关于这个问题还要看孩子是几岁,如果孩子是三岁之前,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的玩具自己想要,就应该尽量满足他。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就要,要来了又不玩,接着又要,这就是问题了,一般产生这种情况是孩子内在的精神没有被一件事情所吸引,也就是心智没有很好的发展,不能从玩具中发现个人的需求,看到别人玩的很好就想要,不理解也发现不了别人为什么会玩的那么好,一般发生这种情况的孩子都是成人帮孩子做事情太多,或者是在生活细节上照顾太过份造成的。
这需要引导孩子利用玩具去发现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愉 悦,然后由一点而发过度到对其他玩具的需求。
在我们的儿童之家,教具就有上百种,有的家长很发愁他的孩子如果只“玩”一种,不动其他那些更有意义的教具怎么办,其实无论是对于玩具还是教具都需要有高度智性的成人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儿童发现深层的乐趣,然后这个乐趣会扩展到相关的其他类型的玩具或者教具中。
在我们的儿童之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个儿童无论从任何一个教 具入手,最终都会把所有的教具*作一遍。如果一个儿童拿起一个教 具毫无理由的把他扔到一边,又去拿下一个,然后又把他毫无理由的扔在一边,那么这个儿童就需要帮助了,我想对玩具也应该是这样。
关于在幼儿园里,大孩子和小孩子的问题也和玩具一样需要有智慧的成人在中间加以巧妙的帮助,使儿童无意识的发现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成长,而不是放羊式的完全由他去了。
在家长培训中,我讲过我们中心王雨晴控制小晨晨的故事,后来有家长给我写条子说成人是不是应该帮助一下小晨晨,让小晨晨摆脱王雨晴的控制,是要帮助的。但看怎么帮了,如果你把小晨晨拉在一边告诉他王雨晴在控制他,他被“奴役”是一件痛苦的事,小晨晨准用白眼翻你,可能还会踢你一脚,然后跑到王雨晴身边很幸福的去被她奴役。
这就像你看到蚂蚁在搬一块很大的食物,你觉得它太累了,去帮它把食物搬到一定的地点,他就会乱套,并惊慌失措,我们必须得找到合适的机会。
这个问题太微妙了,在网上用文字很难说清。
有时候孩子在历经磨难后会自己找到转变的机会,有成人帮,这个转变就肯定了,但得会抓教机。
孩子为要玩具而哭着不去幼儿园是有问题的,如果幼儿园比不过他想要的玩具对他的吸引,这说明幼儿园有问题,另外,儿童如果对物质过于重视,说明情感有缺失,可以在家长培训时与我面谈这件事情。
2. 问:我宝宝一直是我父母带,带的白白胖胖,就是脾气大大,特有自己的思想,还有点自虐,一旦不如意就自己打自己,甚至撞墙,我很怕是由于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不好,现在孩子1岁半,可是语言能力较差,希望早早进入幼儿园,能够有所改善,看到了儿童之家特感兴趣,不知能否周末带宝宝到东三的儿童之家感受一下,为了将来二岁时送幼儿园准备,如果宝宝能早早感受,将来能够顺利进入儿童之家!
不知我的意愿是否会影响儿童之家的正常工作,如果影响,请告诉我。非常感谢!
答:您好,儿童脾气暴燥一般都是环境中缺少他所需要的东西,使他个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主要是精神的),这就是儿童精神胚胎的一种特征,他内在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内容去与之匹配。如果得不到就会烦燥不安,甚至会生病。另外,有可能儿童在工作中不能获得独立,一个正常的儿童如果不能达到功能的独立,就会发生歧变,孩子这么痛苦肯定不是娇惯的问题,这么大的孩子不会由于娇惯而成为这样。
周六下午3点,到儿童之家来听最后一次讲座,我们来当面讨论这个问题,东三的儿童之家我打算在下周一(4月26日)开放,免费让孩子们来感受这个环境,可以带宝宝过来。界时银川的孩子也会到东三来帮助这边来营造一下工作氛围。
3. 问:你好!我去听了你的家长讲座,我的朋友要我向您请教一些问题。您可以发到我的邮箱里,也可以在4月24日家长讲座上一起做答。
以下是他儿子的一些情况:
(1)胆子小、对陌生环境非常敏感
(2)26个月的儿子不喜欢和其他孩子接触?怎么办?(他和大自己好几岁的堂哥一起玩得挺好)
(3)儿子语言发展缓慢,只会叫爸爸、舅舅,会说些数字,自己要表达或有要求的时候多用“嗯、啊”等或“手势”代替。大人的话他基本能听懂并作出相应的、正确的反应,能认清数字、颜色等,这样正常吗?需要做什么检查吗?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尽快开口说话呢?
(4)儿子不肯穿新鞋、新袜、新衣服,换上新的会哭到换回来为止,这正常吗?家长该如何对待?
答:您好,看到您介绍的情况,在还没有做我们所设计的21项大脑工作因子考察之前,还不能确定孩子大脑工作方面的问题是否有问题,至少这个孩子是有一点问题的。
在我们中心要经过五天的观察才能确定到底是属于心理的、认知的、社会性能力建构的还是大脑工作障碍的问题。
因为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都会不舒适,如果用仪器检查效果是不好的。如果想去医院做检查的话,可以到“中国儿童研究中心”去,那里有专门的仪器,对孩子的各项医学因子进行检查,即使孩子不配合,医生也可以给你一个疑是的回答。
4.问: 我这里也有问题一直想找人请教,希望专家能给予指导:
昨天回家,奶奶说宝宝拒绝到中心花园玩,东边的小门锁了,爷爷奶奶带他出去,要从中间绕过,宝宝使劲儿闹,就是不愿意往那边走,不知道为什么,奶奶问我宝宝是不是再中心花园受了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我想了想没有,冬天也出去过一两次,每次都挺高兴的,可能是好久不出门的缘故吧?
宝宝现在特别不愿意睡觉,总是玩到晚上11:00点多,大人有时候都困的不行了,他还很精神,情绪也很好,就是不知道要睡觉,最后熬到特别困了,他也不肯入睡,就开始闹,吵着妈妈带他到客厅,玩玩,到了客厅妈妈抱着他坐着,一会儿就睡着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到床上睡,早上起来,就要马上离开床铺到客厅去,衣服都不肯穿,情绪特别激动,妈妈到客厅抱一会儿,就好了,很高兴的让妈妈带厕所把尿尿,穿衣服,重新回到床上玩一会都可以,平时宝宝都挺好,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很暴躁,怎么安慰都没用。
宝宝好像不是很喜欢幼儿园,妈妈带他去亲子班,在里面玩都挺好的,就是不愿意进教室,又哭又闹,还“哎哟…哎哟…”好像挺疼的样子,让人着急又好笑,可是真到了里面,他也玩得挺开心的,回来还能记者上课老师讲的东西,小朋友聚会了,走到幼儿园门口,就想打退堂鼓,不愿意进去,又想要哭闹的样子,后来妈妈告诉他到里面玩,好多玩具,才进来了,走的时候又不愿意走,还要再玩一会儿。
不知道别的家里有没有很倔的宝宝,家长都是怎么处理的,有时候真的觉得拿他没办法。 还有我家宝宝不是很好动,有没有什么活动,调动宝宝的活动的积极性。
期待您的帮助。
答:从照片上看,您的宝宝在一岁之内,但您说已经上幼儿园了,那起码在两岁左右了。
好,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
如果是两岁之内,孩子还在秩序敏感期内,到小公园常走的路就成为内在的秩序,换一条路就会不舒服。他不能把“到公园“这样的”目的”,和“通往公园所走的路”这样的“手段”统合起来,从而发现无论哪条路都能达到目的。他其实只为手段不适合内在的秩序而痛苦,所以就会大闹。这是正常的。这不是孩子不想去公园。
三岁以后的孩子大部分经讲解能够把目的和手段统合起来得出结论的,就会认可现在的手段。部分孩子会继续哭闹,固守原先的程式,这也是内在的秩序所决定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大脑工作障碍(孤独症),也会发生上述情况。但那在三岁以后。
关于”睡觉‘的问题:
一般出现这种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妈妈突然离开,改变了以前的生活结构,造成了孩子的缺乏安全感,以为只要他离开妈妈,妈妈就会消失。只要跟妈妈在一起的事情都非常高兴。
第二、孩子在一刻不停地在发展自己,这是一个强势儿童,他会尽量地不睡觉而不停地探索,困的感觉让他很难受,所就会“闹”。
第三、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跟妈妈在一起,而早晨醒来时妈妈就不在了。他就把***离开“怪罪”到“床”上,以为只要不上床,粘着妈妈,妈妈就不会消失。这是孩子“永久客体”的概念还没有建构起来的缘故。
关于“上幼儿园”的问题:
在上幼儿园之前没有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如家长多陪一些时间、送半天接半天、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熟习环境等等,而是直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强行离去,造成孩子把“幼儿园的大门”和“去幼儿园的路“当成了”离别痛苦“的信号,产生了恐惧心理。一旦进去了,信号也消失了,痛苦也消失了。解决办法:或者一周不送,专门带孩子在幼儿园外围参观、游玩,把痛苦的记忆变成快乐的记忆。
如果还不行,等我到北京之后,观察一下再行确定。
5. 问:谢谢您的回复,让我更加理性的思考我的育儿方法问题,我家小雨现在1岁8个月,是男孩,并没有上幼儿园,但是前几天帮他报了一个亲子班,每周六上午妈妈和他一起上课,40分钟左右,时间不长也有妈妈陪伴。
但是考虑到第一次到亲子园的时候我们迟到了,老师一下子围上来了和他打招呼,小子有点一下子不太适应,毕竟一个冬天出门很少,总是在家跟爷爷奶奶玩,已经习惯了熟悉的环境,对陌生的地方不太适应,又来的太晚了,小朋友已经进入一个氛围了,前天又带他去的时候特意早了一会儿,他已经适应多了,主动去和小朋友拥抱,以后当帮宝宝做一些事情事,要先有一些铺垫,不能太突然,比如亲子班之前应该先带宝宝去玩一次,我们还是去年冬天带他来过一次挺开心的,但是好久没来了,还是应该先适应一下,这一点我有类似的会注意一些的
还有睡觉的问题,近几天睡眠状况好多了,晚上也很少起来,可又不愿意穿衣服,固执的没有理由,其他倒都挺好,但是宝宝真的有时候比较粘我,对我去上班也特别不能接受,早上醒来就粘着我不离半步,生怕我离开,可是我有没有时间好好的安抚他以后在离开,不知道这是不是造成他的情绪的原因,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呢?
答:成人们应该很小心地对待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个人精神的成长密码。孩子有时候的状态我们是无法完全了解的,比如我们不知道一个两岁的孩子为什么蹲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一堆土块,然后毫无理由地站起来走掉。我们也不知道一个三岁的孩子为什么突然躺在地上,一只手挥舞着做着奇怪的动作。在我们无法解释这些的时候,最好去崇拜它,就像对大自然的伟大怀有深深的敬畏那样去敬畏孩子。因为那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展示。我们能帮助就去帮助,不能帮助就只好静观、倾听、安慰。
像宝宝不穿衣服——在您不知道理由的时候,就对他的痛苦表示同情,在他能够接受穿衣服的时候再穿。在我看来,宝宝还是担心妈妈离开,这与“粘”你是同一个问题。因为不穿衣服就能跟妈妈在一起,穿上衣服妈妈就有可能离开。
在我的“儿童之家”,有一个外地来的四岁男孩。他妈妈说在家时,孩子每天早晨起床都要哭闹,送来之后,第二天早晨,我还没有穿衣服,就听到他在哭闹。过去一看,他只穿着小衬衣坐在床上刁难一个实习老师,要玩具,可把玩具给他的时候,却又扔了。
我知道他需要爱抚了,就过去坐在他的床上,让他的小身子紧贴着我,用小被子把他裹得十分舒服。他立刻软软地将身体靠在我的怀里。然后拿来一本书,就讲起故事。
实际上,我上午也有紧急的事情要做,但我想,什么都没有比安抚一个孩子的心更重要,就豁出去,一直到他自己愿意穿衣服为止,(事后,要求所有的老师每天早晨都这样做。)这个孩子最后实际上根本不听故事,把他的头枕在我的腿上,跟我讲条件,笑着说:“你跟我一起穿衣服!”我故意愁眉苦脸地说“行吧”。听我这样说,他就高高兴兴地爬起来,自己把衣服穿上。
这个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靠心灵就能感受到的。
6.问:应该对多大的孩子建构什么样的原则?比如我儿子10个月,抢别人的东西,我说不是他的不给他,他就哭,对方小女孩的妈妈就劝她女儿,"给小弟弟玩吧,你还有别的",最后让她女儿选择,怎么也要给弟弟一个,可最后还是我儿子赢了,我不想知道成人的观点这么不同.
答:孩子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但是在哪个阶段应该建构什么样的原则,并没有人去规定.这全要看成人的素养,你是怎么去理解一个理想成人的.一个孩子要成长为将来的理想成人,你需要给他建构哪些原则.比如在我们的幼儿园,不论多大的孩子都要遵守这样的一些原则:不可以使用粗鲁的语言,不可以推人,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在楼梯上互相推搡,不可以打扰别人的工作,谁的东西归谁所有,不可以侵占别人的东西等等.
那么在家里呢?
7.问: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和我的观点常不同,我有时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老人比孩子难对付,我常迁就老人,不知道是不是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答:应该很智慧的既迁就老人又不影响孩子,老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成长并且完成了他们的大部分人生,剩下的是安享晚年,如果老人的个人精神领域建构的不好就会拿孩子作为这个领域,这个老人如果不懂得教育,不能很智慧的爱孩子,那你迁就老人,孩子的一辈子呢?怎么办?如果非要得罪老人才能不影响孩子,那就得罪老人吧!
在银川有一次一个14岁的女孩来咨询,先是她妈妈进来讲,孩子是如何如何的难对付,如何如何的毛病多.接着我让孩子进来,看是不是象她妈妈说的那样,女孩进来坐在我的对面,很舒适的靠在椅子上说:"你别看我14岁,实际上我特成熟,不骗你,我的心理年龄在30岁左右,你别看我妈她为我着急,实际上她一点办法都没有,我这一辈子最想当的就是明星,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因为我懒"当我问她:知道自己懒能不能不懒时"她说:"这你去找我妈和我奶去.比如我要吃一个苹果,我奶奶老老的,赶紧把苹果拿来洗干净,我妈削掉皮,然后我奶奶再拿着送到我的嘴边,我妈觉得我奶奶惯了我,.就想管我严一点,然后就让我去学这个那个,我想学的她不让学,我不想学的她让我学,我奶奶一心疼就更惯我了,不瞒你说我都烦死了,我就偏什么都不学,我来你这之前我妈刚打了两个耳光,我连伤心都不伤心,我就想,让她打,我看她能打出什么名堂,我就是不学,不瞒你说我连眼泪都没淌."
这就是这个孩子说的原话,虽然很罗嗦,但你能从中间看出家长们之间的观点不统一,所造成的结果是什么.我解决这个孩子问题的方法是把她妈妈叫来恐吓了一顿.告诉她,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孩子就没救了.
一个小孩的妈妈,想带宝宝晒太阳,可是奶奶说孩子要经过一个春夏秋冬以后才能去,妈妈就没有办法了。妈妈和奶奶带宝宝去医院做例行检查时,医生说哎呀你们家小孩缺钙什么的,是不是不经常晒太阳啊,这样可不行以后要经常晒太阳,奶奶听后如得圣旨,经常带宝宝晒太阳。 妈妈得到一个结论,医生专家的话好使,所以奶奶有不对的她就拿报纸或医生的话说给奶奶听,或经常给自己当医生的朋友打电话,然后告诉奶奶,这招很灵的。
总之一句话,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别把关系弄的太僵
8.问:我的女儿现一岁4个月,前段时间出现她说的问题大人理解错了,她就特别生气,若是理解对了,她才高兴,但是她现在有\些话说的不好,确实有时候不能理解她的意图,尤其是和奶奶在一起时,这种情况比较多,这样会不会挫伤她的心灵,怎样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答:解读孩子.是一项有趣而细致的工作,孩子只有被正确的解读后才能获得正确的帮助,如果她经常不能被读懂,就会变的心烦意乱,脾气暴躁,这时我们往往怪孩子不好而不是找自己的毛病,避免的办法只有一个,去学习观察孩子.尊重他们,然后再用心灵感受他们.
9.问:提出上述问题,又经过了一个多月,孩子的表述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前两天也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爸爸抱着女儿,听见女儿嘴里说着“大坏蛋”。爸爸当时还想呢,怎么这么小就会说脏话了。这只是爸爸心里的疑惑,爸爸没有表露。过了一天,又听见女儿嘴里说“大坏蛋”,这次爸爸听仔细了,原来是“大花朵”,差点冤枉了我闺女。女儿是在说奶奶教得歌词里边的其中一句“大花朵”。
10.问:请问李老师:和孩子相处时,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或是讲述是有点夸张的、带点戏剧性的好呢,还是平静的、更多理智的好呢?我不太适应前者,但是听了您的几次讲座,感觉您对一些事情的反应和叙述是比较戏剧化的(也许我的感觉并不准确),觉得也很不错,只是我学不来,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给孩子深刻的印象,反而让她有异样的感觉。请指教!谢谢您。
答:你好!我们一直主张用与成人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跟孩子交流,在讲座的时候,是在讲故事。跟现场的情景并不完全一样,孩子需要认知成人,如果成人也变成了儿童,那么儿童也会认为成人也就是那个很夸张的样子。但在孩子0-3个月的时候,成人需要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的,这是用来吸引孩子加深印象!之后孩子的视觉比较成熟对周围的环境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就用不着那样夸张,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的表情和语气是成人的,但内容一定 要适合与孩子的。
11. 问:一般多大的孩子能够从这样一次次的离别、相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永久客体概念那?我儿子22号满周岁,他大概从11个多月的时候突然早上非常粘我,不让我走,每次我身后的门里都传来非常绝望的哭声,我不是个非常心软的人,但是每次都会非常自责,每次都会问自己,我坚持上班,到底值不值得。我一直同意不能悄悄的离开孩子的观点,但是现在的事实是他看不到我走就不会哭,看到就会哭,那我是不是还要坚持和他说再见?
看到你写的,发现那都是些2岁左右的孩子,甚至有更大的,那么是我过早过高的要求我的孩子了吗?孩子,这样的情况真的要持续一年以上。
答:我是大胡子老爹,借用李跃儿注册发言。李跃儿今天无法上网,我怕你着急,就来回答。
lilac说“不能偷偷溜走,跟孩子说妈妈要去上班”,非常有道理,无论什么时候离开孩子,无论哭得多凶,都要这样做。
我再补充几点:
一、下班回来,事先通知领孩子的人(保姆?奶奶?等),一定要带孩子来到屋外,让他(她)远远能够看到你回来的归来。
二、周末,你每天分出几个时间段,每次半小时,刻意离开孩子,半小时之后再回来。回来时也是事先通知,让孩子远远能看到你的归来。
三、有时间就跟孩子玩“捉迷藏”游戏,但是要注意,玩时要选一个固定的地点藏起来,就是每次藏到同一个地方,让孩子能够找到。如果有条件,你可以观察几岁的孩子玩这种游戏时的“可笑”之处,就是任何一个孩子藏的时候,都会藏在同伴以前藏过的地方。大人无法理解这种现象,这就是孩子进行永久客体的建构。
以上三点,都可以帮你的孩子。
12. 问:李老师,我们家宝宝快两岁了,情况和楼上家宝宝有些类似。我家宝宝就是特别怕认识的老爷爷、奶奶,一个月前好像还没有这种情形。 现在看到以前老打招呼的爷爷奶奶过来,就特紧张。我抱着他吧,头还要埋起来,小手搂得很紧。好像是怕受关注似的。
不知道是否和有一次在公园被穿这动物服装的工作人员吓着啦有关。我觉得我家宝宝也挺聪敏的,是不是这样的小孩太敏感?
答:您好,对于任何动物,包括人在内,最重要的是生存,没有生存能力,会的知识和技能再多也没有用。
通过这段时间,与北京家长的接触,我发现家长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对于身体关注过多,内在建构过少。关键是对于“爱“的概念不清,总以为自己内心对孩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能用最能表达它的行为传导给孩子就是爱了。但这份爱往往份量过重,压垮了孩子。
在我们东三的儿童之家,有一个孩子的年龄较其他孩子都要大一些,但每天焦虑的不得了,无论吃饭前还是睡觉前都要哭泣。据家长讲:她曾上过一天的幼儿园,我们也认为是吓坏了。这几天的家长撤离给她了特殊的待遇,但昨天小试一下,在家长离开后,她的表现好的令人吃惊。但家长一来,她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有一天,在家长没来时,吃饭吃得很好,但家长一到,竟把已经吃到嘴里的一口饭又吐出来,要家长喂她。
我们得考虑考虑什么是真爱。忍着我们的心痛让他们成长,才是真爱。您的孩子肯定被看护的过度,也就是土话说的养得太不”皮实“了。
我们儿童之家里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女孩,叫妹妹,她就被养的很皮实,只是妈妈很担心她的吃饭,老怕她吃不饱,结果,她吃饭方面就最成问题。成人一定要有意识的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让孩子无意识地去发现和获得这方面的能力,而社会性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发现孤独症儿童之所以被称做孤独症,主要是对团队兴趣和团队原则没有认知,这样,他就会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不能在人群中获得帮助,也不能发现与人合作的乐趣,过了这个时期,就会丧失了建构的可能性,而成为一种人格状态。另外,对个人智慧也不能产生认知,这是因为没有与他人的智慧进行比较。智慧不能被个人认知,就无法重复使用,也无法被创造性地扩大使用,这就是孤独症所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赶紧想法让他和儿童群体生活在一起,由生到熟会好起来的。
13. 问:我想请教您,自从我自己带旖旖以后,发现旖旖的脾气变的越来越大了,还特别黏糊我,我真想再上班去,可好不容易成了全职妈妈,又不想这么轻易地打了退堂鼓.
如果您有时间,我想哪天带旖旖到西三的儿童之家去,您看看这孩子的脾气就知道是怎样一个小辣椒了!(在不耽搁您工作和孩子们的前提下)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她想要剪刀,我不给她,拿别的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她就在我怀里打滚,如果玩具不是她喜欢的,就连晃头再摆手再大叫,知道发泄完为止;如果玩具她喜欢,就边哭边叫还会边笑,那个样子真是滑稽极了(我估计是她想笑又不好意思放弃刚才的发脾气,我不知道这么小的小人儿是否有这个心眼).
我不知道该怎么改她的坏脾气,还是顺其自然,大了就好了?我看她这么大的孩子,大人从手里直接抢掉东西,有的孩子都没有任何反映,我不知道旖旖是天生这个脾气还是我看护过程中有什么不到的地方,困惑~~~~
答:你好: 如果你以前工作很忙,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有时会不在,或有过其他的伤痛,在孩子获得爱和自由后都会出现心理修复,而心理修复就是破坏性的,它在无意识地试验你对他的爱到底能够容忍到什么程度。这是其一。其二、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孩子、读懂孩子,如你举的例子。如果是一个能够懂得孩子的妈妈,她不会拿来的东西大多数是孩子不喜欢的。
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看属于哪一类,是什么敏感期,才能知道如何帮助他。
可以带孩子到我们的“儿童之家”来,不会影响我的工作,只是来之前跟班主任联系,说明到东三或者西三来,我好等你。
李跃儿
14. 问:我女儿一岁半,现在表现出对某些东西特别害怕。比如,卫生间墙壁上的小飞虫(就是那种特别小特别小的小虫)洗澡的时候,一看到有小飞虫,立即就从澡盆里站起来,紧紧抱住我,再也不肯下澡盆。其实她一直最喜欢洗澡了。其实以前她也见过这种小飞虫,见到后就指给我看,我就用水把小虫冲走,告诉她不要害怕,她也表现得很平静。可是突然间,她就特别害怕这种飞虫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甚至都害怕进卫生间。是不是有几次,她总是赖在澡盆里不出来,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我跟她说让她给我找找小飞虫,妈妈把她用水冲走。她就乖乖地起来了。但那时没有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呀!其实她胆子挺大的对于别的那些小虫,外边的千跟足什么的虫子,她都敢拿脚去踩,为什么会惧怕一只特别小的飞虫,我真纳闷呢!
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在卫生间洗澡了,在客厅里她洗得可高兴了,所以我断定她不是害怕洗澡这件事,就是害怕这种小飞虫。尝试着让她在厨房里洗澡,但厨房里的墙壁不是特别干净,上边有几个小黑点,她也以为是小飞虫,也不肯在里边的。昨天,又试着让她回卫生间洗澡,还是不肯,只好又在客厅洗的。
另外,我女儿在家里特别离不开人,大人离开她一会儿,她就立即会追赶着过来,显得特别不安的样子。这种情况跟奶奶在一起时表现特别明显,白天都是跟奶奶在家里。反倒在外边的时候,她的这种状况不是特别明显,一玩起来,自己都会跑得很远,都不会去注意大人是否在她身边了。家对于她没有安全感,我也怀疑奶奶是否平时在她不听话时,用话吓唬过她,但奶奶否认了。就以上的情况,李老师分析看问题主要出在哪里了,肯请帮忙!谢谢!
答:您好,这么大的孩子正是细小敏感期,大人看不到的小东西,或不注意的小东西,他都很注意,大都是喜欢的,见了就去拣,但怕的我还没遇到过,无论如何他是注意小的事物了,害怕就尽量避免,没有别的办法,不要专门去提起它,给孩子准备一些细小的东西跟他一起玩,比如说小石头、小渣渣之类的小东西装在瓶子里或小桶里让他自己倒着玩,这也是建构空间概念。
另外,有一点,遇着什么事,直接去使孩子认知,切不可用不要紧呀、别怕呀这样的暗示语言,因为孩子还不懂得这些词的真实含义,如当孩子摔倒了,你总是喊不要紧、不要紧,在他来看,他一摔倒你就有反应,你脸上的表情加上不要紧的语言,在他来说就是要紧的了。所以,时间久了,当有遇着可能会对他造成伤害的地方,他就会紧张,当遇着可能要让他害怕的事情,他就会害怕,这就叫心里暗示,我们要做的是不动声色将可能的大一点的危险排除掉,如果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只会让他疼一下的,最好让他自己经历一下。
人类只有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后才能获得成长。
第二个问题,你的孩子在家里总是胆小,那说明家庭环境里有让他不安全的刺激,孩子一定是经常受到要小心、别碰着之类的提醒,或者被碰疼后,大人的反应不当之类的情况造成,不会天生就害怕某一个环境。
老人带孩子很不容易,生怕带出问题,而她能注意到的也只有身体,当出了问题以后就会很难受,所以不要去追问原因,只告诉他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孩子正在创造自我的过程中,每一敏感期如果不能被发现,不能获得帮助,就永远失去了自然的解决环境冲突的能力,要好好护理孩子人格的形成。人类正在经历着第二次进化,那就是人格的进化,谁的人格建构的好,将来就生存的就好。
请读一些有关方面的书。如《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倾听孩子》等。
15. 问:我女儿小雨一岁七个月,在小区里她跟一个比她大一个半月的小姑娘平时玩得最多,也玩得最好。可是我女儿不论何时见到这个小姑娘手里拿着什么玩具,她都会上去就抢。在我家里,在小姑娘家里,在外边,不论这个小姑娘手里拿着的是属于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玩具,只要是她手里有的东西,我女儿上去就抢,一点都不含糊。这个小姑娘可能被小雨抢习惯了,一看她抢,她就主动放弃,说是我女儿的,就快步跑掉了。这个小姑娘被小雨抢不是哭闹而总是脸上还带着笑。我们多希望她能反抗啊,这样子我女儿也不会顺利抢到她的东西,以后可能抢的时候也会考虑考虑了。
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她不要抢的,她口头上也答应了,可是事到临头就变卦。还有一点是,我女儿好像对这个小姑娘特有控制欲。她不喜欢人家玩得东西,她就去阻挠。甚至发展到人家爸爸抱这个姑娘,她都会去表示反对。
我女儿对于那些跟她不太熟悉的小伙伴的东西还不是很喜欢去抢的。所以,不清楚她的这种形为该怎样来帮她纠正。请李老师指点。谢谢!
答:您好,任何动物的幼崽如果生活在他的种群中,就能认可同类的行为,如果不是生活在同类的种群中,就不能认可同类的行为,美国有位儿童动机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试验,将一窝小鹅分成两组,一组和他生活在一起,一组和鹅妈妈生活在一起,等鹅长大后,他发现和他生活在一起的那一组鹅不能认可鹅的行为,反而认为它们是人类。现在的孩子们从一出生就缺少儿童的社会结构,他们认为大人是他们的同类,但儿童和大人是2个类形的人。
小雨的社会团队中以前可能缺少儿童的社会结构,她没有偿到过儿童社会关系的愉悦,比如控制别人和受别人指挥的愉悦,所以当他发现能够靠自己的不可视的一种力量获得一种内在的愉悦时,就会反复的去享用他,这说明小雨生活的儿童社会结构太单纯了。再有一些大大小小,强强弱弱的孩子让小雨形成一个多角度的关系认知就好一些。
另外,在任何人群中,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要遵守人群原则,那就是:是谁的东西一定归谁所有,拿别人的东西一定经过别人的同意,是公有的东西谁先占有谁先使用,后来的人必须学会等待。当小雨抢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无论那个小女孩怎样的表示,都要当时请小雨还给别人,并告诉他这个东西是别人的,如果想要必须经过别人的同意,并教他如何去征得别人的同意,而不是事情过后才讲道理,儿童的认知叫做知觉认知,必须通过有形有过程的事物结构才能获得认知,所以说讲道理不起作用,她还没成长到那个时候。
下一次,小雨再抢别人的东西,立刻蹲下来两手抓着她的上臂,眼睛平静的看着他的眼睛,告诉她不可以抢别人的东西,然后用双手推着他的后腋窝,请她把东西送回到别人的手里,发生一百次就这样做一百次,直到她不再抢为止。
16. 问:最近点点在家不知为何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大人苦口婆心的劝她坐尿盆,她偏不坐,竟然还故意在我面前尿裤子;洗脸洗屁股也极困难。每次都气得我鬼火冒,但是终于还是憋住了没有在她面前发火,等我自己平静下来再找她谈时,她也知道我生她的气了,或者把头扭过去,或者用手把眼睛捂住,躲过我的眼睛,有几次还故意冲我嬉皮笑脸。可是到了夜里,当她尿床后,她会大声说“妈妈,又尿了”,随后就大哭起来,哭得非常伤心,每次都在半个小时左右,那时我又觉得是不是在这些事上给她施加的压力太大,她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了,太委屈了。
我想知道为什么点点在家会这样(老师反映她在儿童之家这些方面从来都很好,我也向老师询问过她们的做法,照搬到家里,但是却不起作用),是大人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比如她现在到了逆反期(点点现在2岁4个月),因为以前虽然她并不喜欢做这些事,但也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反抗过。
无论如何作为大人应该怎样调整对她的方式?
答:您好,按格塞尔的儿童周期发展平衡表,点点正好到了一个低谷时期,就是2岁半到3岁这个时期 ,是一个心理不平衡时期,这个时期大人要忍耐,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一个肛门期,在孩子发生不正当的排泄时,家长如果态度不对,就会给孩子造成羞耻心,对他将来人格形成不好。
点点在你面前故意尿尿时,应该告诉她没关系,问她尿完了没有,尿完吧,尿完了,妈妈给你换裤子,一定要微笑的给她讲,因为她在幼儿园已经坐尿盆了,在家里那就是成心的,如果你跟她较劲,正好中了她的计。
另外,幼儿园有这么几个孩子,一个是点点,一个是冻冻,一个是包包,在家长撤离后,令人吃惊的表现优秀,这些你在家长会的摄像上也看到了,她在幼儿园是多么的快乐和优秀,但这3个孩子 同时都出现了在家的胡闹现象,这就是皮亚杰说的顺应,这3个孩子都是心智状况比同龄孩子要高出一些的孩子,他们已经使用意识在控制自己,这是超过他们年龄的,这样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就是在能够让他们放松的地方去放松,现在,冻冻和包包已经出现了良好状况,那就是在幼儿园里胡闹,找理由哭,冻冻还假装脚疼要老师抱着他,但点点一直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知道她对幼儿园和老师还是不够信任。我们正在解决这件事,请你耐心等待,什么时候,点点能在幼儿园里撒泼胡闹了,就是点点不再闹你们的时候了。
瑞瑞是最早一个在幼儿园里胡闹的乖孩子,接下来是冻冻,接下来是包包,现在冷敏瑞也有一点了,我们很高兴,但点点还没见迹像,闻雅也还没有胡闹,但闻雅已经能哭了,可点点从来不哭,这是问题。
请耐心等待,那天会来的。
17. 问:您好!最近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我们家梓昱宝宝现在一岁九个多月,原来挺乖的,可是最近突然间脾气很大,在家里只要遇上一点不顺心的事,或者是有一点事大人不倚着她她就大哭,有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就哭,也没有眼泪,我觉得她就是闹人,可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跟她讲道理她根本不听,要是不管她她就没完没了的哭,真让我头疼,李跃儿老师,您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答:你好: 孩子两岁半到三岁,在他的一生发展的起伏节奏中被称为“第一个低潮期”,你家宝宝还没有到这个时期(但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这样),就你所说的问题,大致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请你自己判断:
一、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宝宝发展所需要的材料,又缺少成人的正确指导,由于内驱力不能与行为和目的统合,而造成烦燥。
二、成人干涉孩子的行为过多。
三、成人对孩子的情感、情绪反应不当,没有找到孩子的需求点。
四、与妈妈亲近的时间不够。
孩子的烦燥一般都是由这样几种因素造成的,请你分析一下,属于哪一类,然后就好解决了。孩子以前的“乖”可能是还没有成长起需求的缘故,当需求成长起来但无法得到正确帮助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一件事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很难挽回的伤害。所以,我们在对待儿童问题上,一定要非常的精细。
18. 问:有个问题想请李老师指点迷津,我儿子1岁8个月了,1个月前我给他买了奶酪,他很爱吃,最多一天吃了5盒,以至于过敏得了荨麻疹,此后我每天只给他吃两盒,他常常在梦中哭醒,嘴里说着“酪,酪”,前两天晚上睡前也要吃,他爸爸坚决没给,哭了半个多小时后自己睡着了,这两天也没再要吃。可我给他吃酸奶,吃完了就说:"没,没“然后大哭,可他明明看见冰箱里还有很多。不知道是我们对他的解释他无法理解(告诉他奶酪吃多了会痒,起疙瘩),每天只能吃两盒酸奶或奶酪,造成了他的对物质缺乏的恐惧?他吃饭吃水果可从来不会哭着说‘没’。可牛奶确实不能吃太多,我们该怎样对他解释才能让他接受呢?
答:你好:孩子一般到了这样大的年龄,身体各方面的感觉非常灵敏,不会饿坏自己,也不会撑坏自己,这种能力是先天就有的。你的孩子这样的需要酸奶和奶酪,实际上需要的可能不是物质本身。孩子会用物质填充其它的需要。请试试寻找一下原因。
根据上面的情况,建议家里暂时不要买酸奶和奶酪。孩子天天看到冰箱里有很多自己爱吃的食物,却又不得不控制自己,这样会使他产生对物质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会更贪求得不到的物质,这种精神折磨会导致心理问题。停上一两个月,之后,每顿只拿出够他吃完的量。不要让他看到大量的存放。找出原因。一般来说,可能是缺乏工作刺激,还有情感的缺乏等,都会造成对于物质的贪求。
19. 问:包包最近情况大体还算可以:结交了新的朋友,更加主动积极;饭量增加,人也略微壮实了一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强且有幽默感,总是语出惊人……
不可避免地,一个多月来,包子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我与包子爸对此不能够十分确定和从容地采取相应措施,翻阅书籍也难以对症下药,只好转而请教李老师。在此,略举近日心存的几个问题,烦请多多指教。衷心感谢!
1、拒绝分享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儿童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对“我的”和“你的“分得十分清楚。我想,包包应该是属于这种状况吧!问题是,前天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分享活动中,全班二十几个孩子,只有包包不乐意,妈妈给他准备好的小核桃,他都不让老师拿出小书包,整个过程都是他在吃人家的玩人家的,而别人万万不可以碰他的。这之前,在头天晚上,我已经跟”小气“的包包商量好了要和朋友分享的,不想他又变卦了。接孩子的时候,老师给我复述了这一过程,语气中带着不满,我想分辨几句,但是一时语塞。其实包包的这一特点已经伴随他两三个月了,通常,我的做法是先鼓励他去分享,等别人高兴地谢谢他的时候,我问包包是否因为给予别人而感觉快乐,继而强调这一分享的过程是令人幸福的一件事,并鼓励他反复去做。对此,包包也是欣然接受的。但从结果来看,却是收效甚微。提及分享,包包就紧握自己的”宝贝“,十分不安与紧张,与一般的小朋友如此,与自己的好友小琪竟然也如此,过去乐于“施舍”的包子突然“吝啬”到如此地步,到底是为了什么?
2、晨起哭闹
很少有愉快地醒来的时候,包括夜间睡觉也总是哼哼唧唧,好象总有愤怒的事情纠缠着,可是老爸老妈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3、依恋
主要是对妈妈异常依恋(或依附),尤其是最近睡觉时,总要说“妈妈你过来”,摸着妈妈的手,或被搂着,才能安然入睡。日常活动中,“妈妈你过来”已经变成了他的口头禅,有时就是妈妈抱着,包包依然痛哭流涕地呢喃着这句话。作为一个妈妈,我突然没了主意,不知道到底可以给自己的儿子什么程度的拥抱和亲昵才算合适。分明能感受到他夹在父母中间沉沉睡去时的满足,可又担心他会形成不好的习惯,担心会影响小儿子的心理,于是只好坚决地让他与父母分床而睡。对此,我深感遗憾和迷茫。因为,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孩子就会茁壮成长,爱是他生存的土壤,但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地去爱呢?一句歌词说得好——“我这样爱你到底对不对,这句话问得我自己好累……”才发现:爱,是需要有人来教的。伟大的母爱,也是要在学习之后才会变得真正伟大起来。
是啊,仿佛自己明明知道儿子亟需什么却又偏偏不给,能看到儿子的幸福在哪里,却生生望而却步。这不是冷酷是什么?
在包包最近的种种情况背景下,我们的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意义?意义何在?应该以什么为主?把握怎样的分寸和尺度?
我的疑问还有很多,但就此打住。多希望您一直陪在身边,给这些新长征路上的年轻父母作一盏灯,或一根拐棍……这样多好。
答:你好,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拒绝分享的问题:我曾经说过被压抑和被组织过的孩子很少有(甚至没有)敏感期现象,而这样的孩子必然会失去发展自己的良好机会。长期被组织的孩子,自我发展机制会处于休眠状态,变成一个乖孩子,大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会为保护自己的原则与成人抗争的,这比抗争之后被成人惩罚造成的伤害还要大,如果这样,就说明孩子放弃了作为个体的人格状态。
分享的良好特质,是利用孩子生活中的自然机会长期输入的结果,如果作为一种专门的课,某一天某一时让孩子带了食物一起分享,这是错误的,因为正常发展的孩子是不会在同一时间希望分享自己的食物。传统幼儿园容易把儿童生活中需要建构的课题像给成人上课那样给孩子上,如一堂课专门是“爱心”,迫使孩子去关爱别人,或者根据书本上的说法和老师的讲解去学习关爱。这样使得孩子开始对“关爱”“分享”这样的事情不但不能内化,而且还不感兴趣甚至恐惧。
在包包的幼儿园里,你给他带去的东西可能对于他是最有亲切感的,在他没有自愿分享的时候,任何人不得动员他分享,如果迫使,会使他失去对物质的安全感,那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小气、贪婪的人了。其他能够分享,那是个人的权利被践踏了。分享一定是在自己完全地满足了之后、不再需要时才能实现。如果幼儿园真的做得不当,比较好的办法是,给包包带他根本不喜欢的东西,量要超过他所需要的好多倍,而且每次带同样的东西。这样至少可以保护一下包包。
要说明的一点:包包是对的,你要保护孩子。正如你说,包包正处在“自主敏感期”里,刚在认知“客体”与他自己的关系,不要破坏它,等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好起来的。我们“儿童之家”也在分享,不同的是,老师经常端一个盘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小朋友,用一个行为过程给孩子输入分享的习惯,孩子们自然地就具有了分享的意识。
二、哭闹问题:儿童不像成人,他们绝不会让痛苦留在心里,也不会想法再现痛苦去征得他人的同情。所以他们不会说出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哭闹一定是有问题。有两种可能:1、包包在经历着思念的痛苦,这种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以占有物质和暴食的方式来补充,他可能想奶奶了,你的拥抱方式可能与奶奶的不同,他可能在你那儿不能获得思念奶奶的补充。2、学校里的教学方式对他的自然发展是有妨碍的,他不能舒展开来,那种课程也可能使他感到难受,这一切经过时间的磨炼都会被抹平的,那时包包就不会再那么易感了。
三、依恋问题:这是一种非安全依恋,即便是你在身边也怕你离开。他已经开始焦虑,是不是奶奶的离开对他造成了没有安全感?加上到了新的幼儿园,完全不同的环境,完全不同的方式,这一切都够包包受的了。人在心理上紊乱的时候会出现饭量大增的情形,许多肥胖儿都是这样造成的。
另:凡是孩子需要的,一定是对他有好处的,除了粗鲁的行为、伤害他人的身体和物质等等,凡他需要的都应该给他。躺在两个人中间睡也没什么不妥。在包包这样的时期,应该帮他渡过难关。没有一个人成年之后还会跟自己的爸爸妈妈睡在一起的。
20. 问:我儿子5岁8个月,他开始说谎了,我该怎末办!
他刚刚能自己独睡。一天,为了能让我陪他睡,他先求我,因为说好今天自己睡我没答应。一会儿,他躺在床上大哭,我进去看他怎末了,他跟我说他好朋友说了下面的话:1、不和他玩了,也让别的小朋友都不和他玩了(孩子的气话,这是真的)2、拔掉我们家的电话线,让所有的小朋友都不给他打电话了等等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很可怕的事情。我问他不是A小朋友今天和你玩了吗?开始我觉得别的好朋友说话狠,感觉儿子受了委屈,就陪他睡着了。当后来发现是儿子编的时侯,我感到好恐怖!孩子的心理有些“阴暗”!我狠狠地打了他,关在小屋里半个小时,希望他能记住,他说自己改,以后不编了。
又一天,幼儿园让大班的小朋友准备书包上幼儿园,他和我说老师说他的书包太小了,让换一个大的。我深信不疑,就给他买了,后来无意中知道老师压根没说。我回来问他,并答应说实话不惩罚他。他说要使直接说他自己想要一个大书包,我肯定不同意,那多不好呀,所以就这麽说了。我告诉他以后不许再变了,他说下次一定改,我没收了大书包,希望他真的不再编了!警告他下次再犯一定重重的打。
前几天他的小伙伴向我告状,说儿子跟他们说我们家有**奥特曼盘,还有**玩具,到我家却没有,我告诉儿子以后不要这样,这也是说谎,他要答应以后不说了,我觉得我应该相信他。
前两天,他一直让我带他去种子市场,说要去买黄瓜种子带到幼儿园,我说不知种子市场在哪!也没当回事儿。今天送他去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儿子说我们家里有黄瓜种子(具体什麽情境下说得我不知道),老师让他带到幼儿园来种,今天问他说忘了,明天问他还说忘了。我和老师说我家根本没有黄瓜种子,儿子当时也在场,他抱住我的腿喊妈妈!可能是害怕了吧!我现在很伤心,也很着急,他为什麽总编呢?现在想到的方法就是回来狠狠地打一顿,一定让他疼得记住!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李老师!这莫大的孩子说谎是不是很可怕!要是您,您会怎末管教他呢?现在我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不知该怎末办!请您帮帮我!请众JJMM帮我出出主意吧!
答:你好,近邻和沧海明月已经非常到位地回答了你的问题,我们如果换位想一下——我们撒谎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中?第一、没有安全感;第二、不信任对方和自己的努力;第三、是多次的失败经验……这三条都说明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使孩子撒谎的对象”有问题。孩子那么小,他知道他没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只好用撒谎的办法过关了。孩子讨好成人和撒谎,一般都是因为生存环境对他而言比较严酷和严重不自信所造成的,如果身边的环境不能得到改善,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说谎癖”(一种精神疾病)。
我们看到你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否则你不会反思这事的。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拿一些成人无法理解、无法忍受的行为和情绪来表达,这时,我们就得赶快找到帮助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这就是“真爱”。
回贴晚了这多长时间,想必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真对不起!
除了大李说的之外,想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孩子有一种心理,尤其是3岁以上的孩子,你会发现那些孩子普遍都有“撒谎”的现象。
昨天在幼儿园,就听到极为小朋友们在谈“我们家有飞机,什么飞机都有”(实际上,他家只有一架飞机)
臭臭跟我说,另一位小朋友家里客厅全是火车、飞机玩具,好多好多阿。(他根本没去过那孩子家)
我问他你去过吗?
没有
那你怎么知道?
我就是知道
他告诉你的?
我自己知道的。
哦,那是猜想的,对吧。因为你没去过他家,没有证实过。这样吧,咱们上他家玩玩去。
是啊,我没见过。
我们就专门上小朋友家去了,他家很小,飞机玩具倒是有的,火车就没有。
哦,他家没有很多的飞机和火车玩具。明天我借我的火车给他玩吧。(出来的时候,他自己跟我说)
如果细心地观察,每天都能发现这样的撒谎现象发生在3岁到7岁的孩子身上。
一个是需要认同,3岁的孩子开始逐渐的社会化,而分享是社会化的重要部分,包括分享能力、经验、物质的等等,从而获得认同。
他们被发展起来的能力欲、控制欲激发着,期望通过分享获得认同。
当中有真实的能力,如他们做某个自以为比较了不起的动作,会让你“看我!”,这就是分享,然后进一步的希望你模仿,获得进一步的分享和认同。
同样的他们也乐于分享他人。
要知道,他们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当能力不足被关注时,他们就会寻找一些物质上的替代,这是由物质相对能力的稳定性决定的。也许这个物质他并不拥有。
那么作为期望融入社会的孩子,必须找到切入点,也就是找到与这个团体之间的共同点,甚至高于这个共同点。所以他们会制造一些虚有之物,甚至他们以为是真实的。
如果儿子跟别人虚拟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我会跟他讲“当然,他们希望你拥有这些,你也希望自己拥有。但是如果你没有,他们仍然是你的好朋友,仍然爱你。”
如果生存环境没有问题的话,孩子也会出现这些问题,那么就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与其视为“撒谎”不如视为“分享的社会化进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区分真实与想象,帮助孩子理解在团体中什么是重要的,爱、帮助、责任等等。
不知道,是否恰当,请大李有空时给予指正。
21.问 :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在蒙式幼儿园长大的孩子,到了小学碰到一位非常传统的老师怎么办,因为老师和蒙式班里的阿姨差别太大,会不会让孩子没法适应呢?
另外李跃儿巴学园很美的,祝你的学校越办越好。我的丫丫马上就要一岁了,明年就可以上幼儿园了,现在排队肯定能上的吧,我这里先报个名的。
周六朋友来访,带着她们7岁的宝宝,叫宁宁,男孩,刚上一年级,在翠微路小学上学。午饭的时候孩子爸爸谈起一件事:
宁宁非常喜欢吃冰棍,但是宁宁爸爸从来也不给孩子买,而且从来不给宁宁零花钱,因为只要给钱,宁宁准买冰棍吃。一天,宁宁班上要交什么费用,宁宁的爸爸给宁宁正好的钱,然后给宁宁的水杯里装满了水,并冲了一袋什么完美的高纤乐的东西,宁宁带着上学了。宁宁同班的一位同学带的钱可能比较多,交完费后老师给找了几元零钱。宁宁的同学非常想喝宁宁带的饮料,宁宁却非常想吃冰棍,这时候宁宁就告诉他的同学,可以把他手里的2元钱给宁宁,然后宁宁就给他喝,然后宁宁拿钱去买冰棍吃。两个小孩子都很同意这么做,然后各自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高兴的吃着喝着。可是宁宁的班主任老师看见了,马上给宁宁的爸爸打电话,让宁宁的爸爸来接孩子的时候,来教育孩子的这种错误行为。
我听了后,感觉孩子的处理方式很好的,没有什么大的错误,并且7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交换意识的敏感期里,这种做法没有什么错误的,可是宁宁爸爸的观点(我认为是宁宁班主任的观点更为确切一些)却说:现在要给小孩子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金钱关系,人和人之间要有友情,很多时候钱是不能买来你想要得东西的……天!我晕
我觉得如果换做我,我不会听了老师的话后,在给孩子做这么一番思想工作,金钱和人的关系不是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的,家长和老师的担心和说教只是在拔苗助长,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太上纲上线了,我觉得老师和家长大惊小怪,可是宁宁的爸爸----我老公的哥们却坚持自己的观点。让你自己的孩子承认错误......
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处理了。我肯定不可能听从老师的观点,但是和老师辩论还是当面说好话,私底下就当没这回事?辩论肯定会让老师觉得下不来台,可是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又让小孩子更加不理解的。现在想想以后教育宝宝还真麻烦呢,也不可能因为老师的观点和我不一致就转学吧。但是现在的老师有多少了解儿童的内心的?
我准备要把丫丫送到蒙式的幼儿园,可是等丫丫6岁上小学了,没有蒙式的小学,小学老师的教育观点如果很传统,会不会让孩子没法适应呢。
我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从现在就开始考察学校(我是不是神经过敏呢??),给丫丫找一个好的小学,老师的教育观点先进一些就好了。
答:请宁宁的爸爸妈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孩子没有成长起像成人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吃冰棍?因为他已发现了“冰棍”这种东西呀。
第二、有没有人让宁宁的爸爸妈妈遭受这样的事情?有权利控制他们想吃的东西?爸爸和妈妈为什么要把宁宁折磨成这样?因为他们是成人,比宁宁大了几十岁;因为钱是他们的,不是宁宁的——这在人格上平等吗?
第三、宁宁智慧地处理了这个问题,而人类的智慧是为了适应,适应是为了生存,宁宁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喜欢宁宁具有这样的能力?
第四、宁宁的爸爸怎么那样惧怕金钱买不来的东西?难道像宁宁这样智慧的孩子发现想要金钱也买不来的东西之后就不会想别的办法了吗?只能让他在这样的年龄遭受严重的自我否定来建立这个概念吗?
第五、宁宁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把宁宁当作一个人来尊重?
再回答你关于蒙特棱利的问题:
蒙特棱利教育中老师爱孩子,只是一个像人应该吃饭一样的最起码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认为孩子是一个创造人类精神的生命体,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个人精神模式的创造;这个模式包括可塑性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全方位的生存能力。
如果一种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成功的模式被克隆,说明它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既然如此,那么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能够无法适应传统的教育呢?
问题是,孩子适应了传统教育是不是就没问题了?这里的问题不是适应不适应,而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帮助人类去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人类,只有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获得创造力。世界上任何一项伟大的创造来自个体的努力。
所以说,让孩子适应传统教育是没有问题的,除非他是先天智障。关键是他所适应的教育是不是能够帮助人成为人的教育?
如果不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适应?我们的孩子可以去适应那些不会跟他们建立平等关系的老师,去十多年地看这类老师表演讲课,但这个适应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生存!
所以,暂时的适应老师只能是让我们松一口气、过几天好日子、为我们的孩子打下了二十年后无法适应生存的坚实基础。
22. 问:李跃儿老师:我是一个二岁半孩子的妈妈,最近我一直被两个问题困扰着。今年三月份我的孩子接受蒙氏教育,可孩子不能很好的过渡。送了两个月后,感觉孩子精神压力很大,而且很爱哭,尤其是常常半夜醒来问我:“妈妈,我要去哪里呀?”我要说去××××,她就大哭。另外,她现在很不自信,她现在常说的是“我不行”或“我不会”。所以,我的两个问题是一、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接着送孩子?二、怎样恢复孩子的自信心呢?给您添麻烦了,谢谢。
答:你好,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你孩子接受的就不是真正的蒙式教育。只有教具和会*作的老师是不能叫“蒙式教育”的,一个蒙式的老师肯定是个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老师,两月之后孩子应该不会出现这类问题。当然,在“顺应期”,孩子也会出现晚上哭闹的情形,但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请找老师好好沟通一下,让她们给一个合适的解释和调整方案。我的意见还是不要再送。
你只要爱孩子,并懂得孩子,他的自信心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读读《倾听孩子》、《童年的秘密》、《酷妈酷爸》等。
实际上,孩子只要有了问题,解决起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俩工作那么忙……无法想像如何能做得到。
孩子的懒,依赖性强,用蒙特棱利的话讲,叫作“回归倾向”,即在出生后没有得到成人关于使他对这个世界感兴趣的帮助。如果失去了这个,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不可遏制的、要发展自己的力量。所有的表象都是退缩的。表现出:遇到事情就怕难,总想让他人替自己工作。这是一种倒退现象。即回归到子宫里的状态,也就叫“回归倾向”。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让他对工作感兴趣,对有目的的行为充满热情。
具体操作:
一、不可以叨叨,不可以一再地指出他的毛病,不可以讲道理。因为这样不起任何作用,只能让他对说话的人与要做的事产生反感和恐惧。
二、指出他快的时候与不磨蹭的时候(相对,或根本就没有),诚恳地表示吃惊。在他做事情的时候绝不说“快点!快点!”这样的话。如造成不良后果,对他的痛苦表示同情。
三、只要有可能,就用适合他的工作吸引他,并诱导他有兴趣完成。完成后,使他发现自己的成就,并对此感兴趣。例如:在沙滩上玩,使他发现湿沙可以挖出一口可以直上直下的井。
操作的关键在于:使他自然地感兴趣,并愿意自己去挖,这要你事先挖到一定的深度,让他对这一深度感兴趣。如果你只挖到10公分,他可能不感兴趣;但当挖到30公分时,他可能就会要求自己挖。
这时你要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在他意志力不够、将要放弃之前,抢上去挖几下。在他注意力没有完全分散并逃开之前重新教给他。使他再次工作时,发现只那么轻松地几下,就达到了让他有信心再继续工作下去的程度。
当他再次沉入工作的时候,你就要在他的视域内开始挖自己的井。在他刚好完成之后,你也完成。(你必须确保,你的井比他的浅一些,用眼睛能看得出。然后必须争论,说你的比他的深,引起对此事的关注。)造成他想办法用事实来证明“你的就是比他的浅”的事实。然后你夸张地表示失败的痛苦,逗他发笑。用游戏与打闹奖赏他(千万不要用物质)。
游戏过后,再回到工作中,拓展新的项目,如将两口井互相打通。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达到了某种目的,这叫“有目的的行为”。在这种工作中,儿童能无意识地成长起意志力,并发现精神愉悦。在家中要随时设计类似的工作。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寻找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发现超越困难并不难,成功是那样愉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问题。有事儿再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
祝继续阳光灿烂!
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不会懂得一个人创造自己精神的工作,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这种工作。他们将他们的爱无限地、无私地泼撒到他们能看到的那些方面,那就是——肉体是不是很壮、吃饭是不是很多等等,可能对身体伤害的一切因素都被早早排除掉了。为了保护身体,最好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他们不知道孩子六岁之前存在与生俱来的巨大力量,使他们难以控制地利用身边所能见到的一切因素去工作,进而发展自己——以完成下面的建构:
(0-6岁必须建构的10个方面)
1、工作的意识(这是天生就有的):由工作而发展出各项能力,其中包括感受的、心理的、思维的;
2、概念建构:由工作,而积累起来的素材,与语言配对形成概念,这些概念包括空间法则、永久客体、因果关系,还有所有事物的相关特质;
3、独立:如果一个儿童不再争取独立了,预示他出现了“退化”现象;
4、智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当人与他的环境发生冲突时,所采取的解决方式是否最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第二、当已经建构起来的智慧,在遇到新的环境冲突而无法被使用时,是否立刻能够产生新的智慧;第三、当生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所创造的学习形式是否最有利于自己对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利用。由此看来,人类智慧是为了生存的。生存就是适应。而适应,只有不断地面对环境冲突,才能够达到。
5、意志力。在这里就不多讲了,再讲就把胡子累死了;
6、想象力;
7、创造力;
8、健康的情感;
9、人格审美;
10、社会性能力。
再解释几点:
一、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所能见到的一切事物;如果有人阻挡,他就会生病;当他放弃探索、并不会为此而感到痛苦的时候,他就失去了潜能(功能枯萎);将来他也不会成为一个爱学习爱工作的人,因为他不热爱这个世界;所以,他会失去生活的趣味,不会积极进取。
二、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建构时期,比如其中有“扔东西”的时期,通过扔东西,他们理解了空间,建构了有关空间的概念;当发现孩子喜欢扔东西的时候,我们不应阻止他,而应为他找来各种质量、各种大小的东西给他扔,而且要把扔出去的东西再给他扔回来——这就是儿童的早期教育。
三、儿童需要独立,需要自由;一个获得了独立和自由的儿童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如果孩子做任何工作身边都有人,并且被那个人不断地参与和指导,这个孩子长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形成了,改变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在我来说,已被千百个经验所证实,你们不用再拿你们的孩子试了。
看来,孩子的祖辈和孩子的爸爸都不太懂得孩子的自然成长机制。祖辈养育过孩子,是因为那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不同。那时,成人都很忙,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即使有一个,也不会是三四个大人照看一个孩子。所以,相对而言,那时的孩子们所获得的独立和自由要多一些。虽然没有人正确、细微的帮助,但他们至少也没有被过多的干涉,被掠夺的也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其发展,要比现在的孩子好一些。
跟孩子们接触几十年来,我发现,凡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几乎都会造成同样的问题,以至于,哪些是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我一眼就会看得出来。
建议这位爸爸好好地去了解孩子,因为你只当了一次爸爸,没有失败的经验,最好为了避免给你手里掌管的“这个人”带来发展缺陷的不幸,建议先去读读有关“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果嫌麻烦,先找来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捕捉敏感期》读一读。
这是一个未来的人,他属于他的社会环境。你的父母对于你的孩子也不会再使用养育他们以前的养育方式(隔代亲使然,还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孩子),更不知道怎样用现代的方式培养出未来的孩子。
千万不要联合起来与孩子的妈妈对抗。大自然都有它的法则,孩子是属于自然的;你如果想表示自己的正确,就得了解这个法则,然后才有发言权。就以上发言来看,孩子妈妈观点是正确的。为了避免十年以后你再承认孩子妈妈是正确的、而为自己的错误后悔,那么——请从现在开始,试着读懂你的孩子!
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承受不起任何失败。
李跃儿
23. 问:凡凡是2001年9月份出生的孩子,上学期就上幼儿园小班了。上幼儿园对他说不是很兴趣的事情。
经常是周六周日过了,周一早上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了,自己说今天不去了。
在幼儿园的表现属安静型,不会招惹别的小朋友,也不大同别的孩子一起玩。
每周周五、周六二个晚上都会比较迟睡,到周日晚就必须早一个小时入睡,不然第二天早上醒不来,就没有办法赶上幼儿园的小班早操了。
二、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说不。
比如晚上11点多了,让他上床睡觉,说不。吃饭时间到了,让他吃饭,也说不。弄得每天吃饭都很烦。想真的依了他,不吃就不吃了,可是爷爷奶奶却不肯啊。
三、自己吃饭的问题。
自从上了幼儿园,凡凡就开始自己吃饭,但不是自觉自愿的,是我要求的。一顿饭可以吃很久,而且常常吃一半就说不吃了。他身体又不是很好,所以吃不了又担心营养不够。如果喂他吃的话,就可以吃很多。
答:看了你所有的问题,也看了朋友们给你的回答,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你的确略有焦虑,很多事情都是孩子生活中正常在发生的事情,你却过分的注意它,这样就会把你的孩子搞成一个哭哭啼啼的受害者。因为他也象你一样关注自己的受难。
第二、朋友们回答的问题都极其准确,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怎样让自己会判断你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且会正确解决它。朋友们等于是把你这棵教育大树上每一个不舒服的叶子都给予安抚,然后你还会找其它的叶子,指出它们的不舒服之处,其实不是叶子有问题了,而是你内心有个不舒服,它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对应的那片叶子,结果你就以为是叶子不舒服,这个意思就是你得解决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忧虑。
第三、一个妈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建议你去搞懂孩子,学着自己去观察孩子,判断哪些属于一个人生长中正常要遇着的情况,哪些是需要我们特殊对待的问题。否则,你将正常情况当成问题时你的言行举止会感染孩子,如你的孩子中午不吃饭,在那里哭,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不吃饭哭时,你们来了并把他接回家去了,你们在检查他是否不舒服时的神情和身体语言给他了暗示,所以他还想利用午饭哭这一方法。如果不是幼儿园太糟的话,那就是保护过度。孩子在他的环境里拒绝成长,就是我们成人保护过度了,看看艾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学,你就会明白的。
非常感叹你对孩子的爱,为了孩子能发那么多的贴子,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为此拥抱你!
作者:
佳弋妈妈
时间:
2012-1-21 11:56
谢谢惠谊老师,很棒的帖子!
作者:
我的未来
时间:
2012-1-21 15:00
帖子真的是太棒了,辛苦了
欢迎光临 唐氏综合症家长互助会 (http://ds-home.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