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孩子“不听话”,当然也包括我们家那位奶爸,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假命题,其一,没有绝对听话的孩子,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和我们不同的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和我们想的一样,说再说回来,如果真是凡事听话,那才叫可怕呢!其二,作为相对弱小、需要成人关照的一方,其实孩子天然会尽量选择遵从成人意见的,因为他们担心被遗弃,果真出现他们不愿意听话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沟通技巧有问题,没有真正劝到他们心里去。当然,选择在这里谈这个话题,并非因为桐桐在我面前是一个绝对听话的孩子,也并非我有充分的把握让孩子俯首帖耳,但我自认为成功的概率还算大,而且我的心态可能会更好一点,不会因为孩子偶尔的不听话就怀疑孩子难管或自己无能。
下面就举例分享几个感觉比较有用的说服技巧:
一、“以退为进”法
桐桐的睡前阅读习惯,一度让我感到非常棘手,因为她非常容易沉迷其中不肯睡觉,如果强行终止她的阅读行为,通常都会遭到她的强烈抵制,虽然喜欢阅读是件好事,但睡得太晚总归让人担心,而且,桐桐爸通常会因为她贪恋读书不睡觉而训斥她,怕小家伙因为这些不快插曲影响对阅读的态度定势,我一直非常着急。后来我便想了一个办法,美其名曰“以退为进”,就是每次我觉得应该结束阅读的时候,都会主动提议再让她看几本:
“宝宝,我们再看几本再睡觉好不好?”
由于这种表述方式多了几分共情的色彩,桐桐通常非常接受,然后非常配合地给我说个数,我们就把这些数目的书事先挑出来放在旁边,每看完一本,我就会提醒一下还有几本,以便让她有所思想准备,一般来说,看完最后一本,桐桐就会兑现诺言睡觉了,每每此时,我就夸她是个讲信用的孩子,她也非常得意。
二、“戴高帽法”
桐桐虽然在幼儿园吃饭还可以,在家吃饭的习惯却不总是很好,有时候会磨磨蹭蹭挑挑拣拣,讲道理通常不起什么作用,为了引导她形成尽量好的进餐习惯,我只好想办法从正面鼓励她。
有一次她吃牛奶麦片和卷心菜,一勺菜一勺饭吃的非常好,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就故意扭头对沙发上的桐桐爸说:
“快来看啊,桐桐今天吃的多好,一口菜一口饭,像个小老虎一样,比你小时候吃的可好多了,以后可要多像桐桐学习哦!”
桐桐爸心领神会,也附和着夸了桐桐几句,桐桐果然非常受鼓舞,一边对爸爸说“就是,以后你可要像桐桐学习哦!”一边更认真地吃起来!
三、“替代法”
昨天桐桐见我蹲在地上用手搓洗衣服,一下子来了精神,嘴里一边嘟囔着“妈妈你辛苦了,我长大了,会帮你做事情了”一边就把手伸进来要跟我一起洗,气的桐桐爸大叫,说这样会弄湿她的衣服的,桐桐置若罔闻,桐桐爸又嫌我不管她,为了让桐桐爸闭嘴,我只好想既能保护桐桐的劳动积极性又不会弄湿她衣服的办法,急中生智便想到了让她帮我去拿个空盆子,桐桐果然非常高兴,甩甩手上的水就跑到阳台上拿盆子去了,拿回来后,又要继续帮我洗,怕桐桐爸再次叫嚷,我又灵机一动,让她帮我把拧干的衣服放到那个盆子里去,桐桐有了新事情做,再度开心地接受了任务,我每递给她一件拧干的衣服,她就会工工整整地摆到那个盆子里去,我拧玩之后,小家伙看着一盆子的干衣服,充满了成就感,我又提议让她帮我抬着去晒,小家伙开心的就像小兔子一样……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发现,这个案例,其实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之所以不想用转移二字,主要是觉得替代更能表达出我的意思,因为这种办法的要点是先发现孩子当下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然后再寻找相同性质的事情替代当下的行为,比如,在这个案例里,支配桐桐帮洗衣服的动机实际上她想帮大人做事,那么,如果不想让她因此弄一身水,所提议的其他替代活动最好能迎合她本来的动机,让她帮着做其他事就是较好的替代物。
四、“积极暗示法”
孩子总有向好的愿望,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当他们不愿意做什么事情时,就可以往积极的方面去暗示他们。
比如,有一次桐桐爸拿着便桶让桐桐去小便,桐桐就是不小,桐桐爸非常生气,不停地叨叨喝了这么多水不小便之类的话,我怕孩子就此产生对小便的心理障碍,就出来打圆场,故意大声对桐桐爸说:
“你不用担心,桐桐已经长大了,知道什么时候小便了,不信你瞧瞧,过会她就去自己小便了!”
一旁的桐桐听了这句话,果然很受用,很快就自己跑去小便了,连提裤子都没用我们帮忙!
五、“正面挑战法”
别看孩子小,他们可是很喜欢争强斗胜的,印象最深的是大学毕业那年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每次说让孩子坐坐好孩子都不怎么买账,后来发现了孩子的好胜心之后,我就换了一种方法,再想让他们坐好的时候,就说“我看哪个小朋友坐的最端正啊?”,话音刚落,果然小朋友一个个坐的笔挺笔挺的,有的小家伙还挺的身子都快倾倒后面去了,小手紧贴着裤缝对我说“老师,看我!看我!”,看到这一幕,真是感到又心疼又可爱,虽然我原本没想着让他们坐的这么好(这样孩子的肌肉太紧张了),还是很为他们的配合感动。
由于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教育桐桐的过程中,偶尔我也会用这种办法,通常也很奏效。比如,有时候遇到桐桐洗澡时赖在水里不肯出来,我就让桐桐爸准备好大毛巾,对桐桐说:
“我喊个一二三,看看桐桐的动作快不快,如果我数到三就能从澡盆里爬到我腿上,就算你赢啦!”
桐桐果然很乐于接受这种挑战,我刚数完三,她就蹭蹭地爬到我腿上来了,桐桐爸趁机将大毛巾裹住她,搞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办法,在两个以上的小朋友群体里更容易运用。
六、“声东击西法”
有一次桐桐好几天没好好吃蔬菜了,连爱吃的卷心菜都不要吃,担心她营养失衡,那天我又炒了个卷心菜之后,故意当着她的面遮遮掩掩地对桐桐爸说:
“我这次炒的卷心菜可好吃了,你今天这么乖,这盘就送给你了,你偷偷地吃,别让桐桐看见啊,这么好吃的东西,要是被她发现了,就给你抢过去了。”
桐桐爸倒也配合,附和我说:
“恩,我自己偷偷地吃,不让小家伙看见了。”
桐桐果然支着耳朵听完了我和爸爸的对话后,果然对那盆菜好奇起来,转而踅到爸爸身旁,对着卷心菜仔细审视了一番,就要吃,桐桐爸正在给她吃的当儿,我正好转到饭桌前来,遂故意问责桐桐爸:
“恩,不是不让小家伙看见了么?怎么又让她吃起来了!”
桐桐爸呵呵地傻笑,小家伙也得意地笑起来,一副沾了便宜的样子,吃的更开心了。
七、“选择过渡法”
有时候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的时候,不妨给她加个“选择”媒介的小插曲,他的注意力就可能经由选择的乐趣而转移到我们希望她做的事情上来了。
有一次桐桐把琐碎的小玩具撒了一地,玩完之后怎么也不肯收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没有用,黔驴技穷之际,我看到一个漂亮的菜篮子,一下子有了新主意,于是另找了一个盛橡皮泥的小桶,把两个东西一起拿到桐桐跟前,对她说:
“宝宝,你看,妈妈给玩具找了两个房子,你想让他们回哪个家呢?”
桐桐一看,一下子来了兴致,把两个东西左看右看了一番之后,决定让玩具回菜篮子的家,然后很积极地从里面收纳起来。
以上是我用起来相对有效的说服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像所有的教育方式一样,这些办法都不是百试百灵的,因为孩子的性情有差异,单个孩子的状态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一样,很可能今天有效的办法明天就不灵了,到了后天又有用了,也可能这个孩子用起来很有效办法,另一个孩子却置若罔闻,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状态随机应变,多加尝试,不能因为一时受挫就怀疑整个办法的有效性,也不能盯准一个办法用到底,学会拐弯,学会变通比技巧本身更重要,育儿本身就是应变的艺术!
如涉及到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 上一篇:破解成长中的18个行为现象(四)
- 下一篇:职场妈妈也可打造高质量亲子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