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康复资讯
首页 > 教育康复资讯 > 唐氏症儿童早期非口语沟通能力在自然情境之观察研究
唐氏症儿童早期非口语沟通能力在自然情境之观察研究
时间:2011-10-29 17:41:23 来源:唐氏综合症家长互助会 作者: 谢宜恬、陈玥华、陈仪桦、庄胜发 浏览:1442次

研究背景与目的:儿童早期非口语沟通能力可以视为其将来语言沟通、人际发展、以及认知发展等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研究中,较少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唐氏症儿童的非口语沟通能力之发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唐氏症儿童在自然情境与测验情境其早期非口语沟通能力表现的差异分析。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位唐氏症的幼童,甲童在接受研究期间的年龄为16-22个月,乙童为27-32个月。本研究采取自然情境观察法,采用Mundy & Hogan(1996)设计的早期社会沟通能力评量表 (Early Social-Communication Scales, ESCS) 之非口语沟通行为评量指标,分析2位唐氏症幼童的非口语沟通能力,并且和林亭宇( 2003 )研究中16位唐氏症儿童(对照组)ESCS标准化测验情境的表现比较,比较本研究2位唐氏症幼童与对照组在大类别指标(包括主动性、反应性、低层次、高层次)以及大类别之下的分类别指标之所表现之非口语沟通能力发展上的差异。

 结果:大类别非口语沟通能力的分析显示:(1)本研究甲童及乙童在非口语沟通行为的总次数、相互注意协调能力、社会互动能力、主动性、反应性、以及低层次沟通高于对照组,但甲童及乙童的高层次沟通行为低于对照组。(2)在要求能力方面,甲童高于对照组,乙童低于对照组。大类别之下的分类别的分析则发现:(1)在主动性的相互注意协调能力部分,甲童及乙童高于对照组,而又倾向使用眼光接触、眼光交替的低层次互动行为;此外,乙童又表现出较多的属高层次的展示行为;但是在属高层次的手指指示行为,甲童及乙童皆低于对照组。(2)在反应性相互注意协调能力部份,甲童及乙童在跟随近距离指示的低层次行为中,高于对照组;但是,在跟随远距离指示的高层次行为中,甲童及乙童皆低于对照组。(3)在主动性要求能力部分,甲童在低层次的互动行为高于对照组,乙童低于对照组,且皆倾向使用伸手探取行为;此外,甲童及乙童在高层次的互动行为皆低于对照组。(4)在反应性要求能力部分,甲童及乙童皆高于对照组。(5)在主动性社会互动能力的部份,甲童及乙童皆高于对照组,且皆主要表现引发唱歌或跳舞的行为。(6)在反应性社会互动能力的部份,甲童及乙童在低层次的互动行为皆高于对照组;但是,在高层次的互动行为中,甲童及乙童的维持轮流活动皆低于对照组;但是,甲童及乙童在邀请活动的响应皆高于对照组。

 结论:本研究的甲童及乙童在非口语沟通能力的反应上与对照组有许多差异。甲童及乙童于研究中所表现的非口语沟通行为总次数上明显高于对照组。针对甲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主动性要求能力部份,其伸手探取行为,显示出有显著高于乙童及对照组;研究者认为,此现象有可能归因于甲童的亲人给甲童较多的物品供其抓取,因此甲童较乙童及对照组表现较多伸手探取行为。在反应性要求能力部份,其引发唱歌跳舞活动行为中,显示出有显著高于乙童及对照组;研究者认为,此现象的发生有可能源于甲童的亲人给甲童较多的音乐情境,引发甲童有较多唱歌跳舞的行为;另外,也有可能是甲童本身对音乐较有喜好的反应。针对乙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主动性相互注意能力部份,其眼光交替行为与展示行为中,显示出有显著高于甲童及对照组的数据;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乙童的亲人对于乙童有较多的行为互动,乙童因而有较甲童及对照组较多的眼光交替与展示行为的表现。故在自然情境下,儿童在较熟悉的环境较能自在无拘束的表现;而又在家人对儿童有互动时,儿童会展现出较多的互动行为。本研究结果表示,针对唐氏症儿童的早期语言介入,在自然情境下的儿童行为观察与评量,具有其特别的意义与参考价值。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

声明:本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涉及到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分隔线----------------------------